【寻根溯源 我们曾经的故乡-----江西鄱阳湖畔古饶州瓦屑坝之考证】
文化部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张玉树主任曾经讲过:当我们在寻根问祖、追寻祖辈迁徙的足迹时,国史、方志、家谱,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历史上为避乱、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
我们一直笃信:祖源地,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祖宗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古人认为:祖先灵魂不灭,冥冥之中决定着子孙后代的贫贱灾祸或平安富贵。要获得祖先的保佑,就必须崇敬祖先。崇敬祖先的最重要表现是祭祀祖先,而祭祀祖先的场所就是祠堂和坟墓。所以修建祠墓也就成了子孙后代必须恪尽的义务。但祭祖必须祭祀自己真正的血脉祖先,如果不是血脉祖先,因气不相通,是接受不到外人祭祀的。所以古人有“神不歆非类,人不祀非祖”的观念。江西瓦西坝是我的祖籍,今生能去一趟祖根地寻根溯源,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能够回祖地重游,一定倍感亲切!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认识更多朋友!对于我来说,我是必须要去的,因为那里是我的祖根地,也是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到先人的故里寻根问祖。此时此刻心里有很多感慨,思绪频多。夜不能寐。在即将脚踏寻根之旅征途上,期望结交更多新朋友,见到老朋友,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瓦西坝,南京夫子庙杨柳巷和客家人的福建宁化】,这就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移民之地,也是2亿中国人来江西寻找祖根之地。今天在这里我们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江西瓦屑坝,也叫瓦西坝;以及南昌筷子巷,这个古称之为饶州鄱阳县瓦西坝的地方。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他们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2亿人口的祖根地。
虽然当时的迁徙令是“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在元末和明末两次战乱后,安徽、湖北和河南等地因受战乱之害,百里无人烟。而江西饶州远离中原战乱,背靠徽州,有鄱阳湖平原的千里沃土,得以人丁经贸兴旺发达,两朝政府均以瓦西坝为集结地,大规模的向湖北、安徽、河南(主要是信阳市)等地大规模推行移民政策。现散居在大别山周边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十多个地级市,这些地方生活的原居民后裔打开族谱,十之六七显示江右道(即现江西省)饶州府瓦西坝为祖根之地。据调查仅一个安庆府有历史记载的移民就有20多万人之多,可以这样说吧,现在大别山地区的安徽省六安市、安庆市,河南省信阳市、以及湖北省长江以北七个地市本地人当中十之六七的祖源地都是江西瓦西坝的后裔。
沧桑巨变,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我于2017年5月26日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江西瓦西坝",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4,700个,而同一时刻,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江西瓦屑坝",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5,000个。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据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根据现代引经据典考证,众说纷纭之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皆为现在江西鄱阳莲湖乡以西之古渡口瓦屑坝谐音,在元时,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渡口,由于时代变迁,水位下降,渡口早已不存,只余一名为“瓦燮”之村庄。何以近两亿人口先祖都来自那一小渡口?基数之大,令人惊骇!归其因由,一为当时特定之历史环境,再为鄱阳之地理位置决定。波阳古属饶州,滨鄱阳湖,与古徽州、九江接壤。元以前徽州太平,人口膨胀,逐渐溢出,迁入富裕之饶州与九江郡。元末战乱频仍,为躲避战火,百姓逐次迁移。明初之时,政府对移民开垦土地私有合法化,享受赋税优惠,吸引了众多百姓;又为剥离宗族之势力而集中移民(民间称之“赶散”,因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江西饶州之瓦屑坝,其时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可怜我们的先辈,在鄱阳湖之瓦屑坝,登舟踏上遥远的未知路!此一去已六百年矣!故乡虽已远去,祖先血脉仍存,护佑永远。
总而言之,这次大移民,是明朝庭的专制措施之一,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明朝庭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坝了。而江西的赣语流向这里形成了赣语怀岳片,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实际上,整个江淮地区,彷佛皆是江西移民的后代。从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400多年中形成的多次官方组织的移民潮,江西人扮演了主要角色。有统计说,从瓦西坝移出去的达几百万人。他们像顽强的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大部分是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落地生根。他们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培养一批贤俊栋梁之材出了大力。著名客家学者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明确指出,湖北有二个非纯客居县:即黄安县、麻城县,有客家总人口约15***,此说得到一些研究者和客家网站的认同。 而落籍麻城县的一些客家先民,陆续迁往周边州县,称为“麻城过籍”。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江西省鄱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葛先生认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qí)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它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与该校曹树基博士考查安庆、桐城、潜山等地得出的结论是:“鄱阳瓦西坝是这些地区移民的一致认同的根!”葛氏于2000年3月1日在《安庆日报》上发表的《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中指出:对安庆各县36种族谱的统计,有18种来自鄱阳瓦西坝。当年安庆42万人口中有28万是江西移民,其中20万来自饶州各县,10万来自鄱阳瓦西坝地区。《宿县县志》载:该县256姓,有182姓是移民,其中143姓是来自鄱阳瓦西坝,占总数78%。桐城63种族谱,20%是瓦西坝移民,其中就有出类拔萃的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还有遍布桐城各地的“九李十三汪”,彭、姜诸大姓。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西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者,到达湖北各府县。所以我们的先祖们肯定也是不外乎走这两条路线,
我的故乡是大别山北麓三省交界处的商城县,从小到大都听到长者们口头传说,说我们家族来自江西饶州鄱阳湖畔瓦西坝,而有些人的家谱上又详细记载来自徽州婺源县(现江西上饶市下辖县),传说中的瓦西坝读音也多种多样,有碗西坝、瓦家坝、瓦交坝、筷子县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传说的兴趣也日益增长,就开始了相关的探索。 据《商城县志》卷二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始从江西、湖北移民至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大地上,至永乐十四年(1416)先后移民多次,解放前商城县较家族大姓,大都为明清时从江西迁徙而来。《商城县志》卷六记载:商城境内,杨、黄、熊、刘、余、周、张、李等大姓均由瓦西坝或经瓦西坝集中后迁入商城境内。全县242个常见姓氏,近50%以上的姓氏是明初由江西瓦西坝迁来的。根据县内许多姓氏宗谱记载:商城和周围光山县、金寨县、麻城县以及固始县南部地区人口大多由江西迁徙而来。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历史学家纪连海教授也在其论文《瓦屑(西)坝—豫南人的根》中,认为大部分豫南人均来自江西瓦西坝。这些外来人与当地的部分本土人通婚、繁衍、生息,慢慢地融合了,形成了今天的商城县人氏。
据悉,瓦西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已成为为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包括河南信阳市)的集散中心,朝廷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 然后上船穿过鄱阳湖经长江遣送到安庆府等各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瓦西坝对移民们来说,就是对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移民后代们随着年代的久远,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都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西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瓦西坝就是原居地就是自己的根,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最后归宿。关于瓦西坝移民迁徙的原因:一是元朝末年不堪忍受元人的虐待而背井离乡。 二是明初的强制移民。这种情况的移民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明朝初年,朝廷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实行了全国范围的大移民。 三是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三洗河南”,杀的豫南地区几乎百里无鸡鸣。康熙年间,朝廷再次在江西瓦西坝聚集移民,迁徙至商城、固始、金寨、光山等县地,插草为标,圈地为家,繁衍至今。 瓦西坝留下的影响背手走路。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们将他们反绑后用长绳窜连,这一绑居然绑出了习惯,后来移民后代无事时都喜欢倒背着双手交与后背。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
根据考证,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市。那里就是我们曾经的故土!确切地说,瓦屑坝是我们梦中的故乡!祖辈们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青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许多移民者的祖传家谱上或载于口碑的传说中称:我家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的最后记忆,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桀骜不顺的大别山民与被迫而来江西移民,融汇了南北交汇的的古老文明,接受着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化与信息,商城县正以特殊历史灿烂着自己的辉煌。一个来自于遥远的声音在召唤:居高山而不闭塞,处异乡而恋旧居。商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怡然面对历史,逐渐沉淀远古寡民和近代移民的那种情结,树立了地球村的意识,现在,正意气风发,昂首挺胸,大步走向未来。
由以上可知,瓦西坝和筷子巷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从地图上量,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近80公里,有水路有陆路,如果不走水路的话要绕行,估计有150公里,那么我们的先祖不可能同时来自这两个地方,就算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我们先祖的居住地,只是移民集散地,那我们的先祖移民时难道还要经过这两个集散地?不太可能呀!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时也称立德乡。所以我们先祖到底是来自瓦西坝还是筷子巷或者是瓦西坝筷子巷,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慎重考证了!(采编:张玉树)
下面图片介绍地是豫东南大别山区商城县明朝初年,江西鄱阳湖畔古饶州瓦屑坝之张氏后裔自发积资兴建的【百忍堂张氏宗祠文化大院概况】
商城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城县西周为黄国地,春秋战国先属吴后归楚,秦属九江郡,西汉置雩娄县。隋开皇初,更名殷城县。北宋因避宣祖弘殷讳,改称商城县。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3次解放商城,更名赤城县,1937年复名商城县。\\ 商城县隶属信阳市,是河南的东南门户,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北麓的青山绿水之间,东邻安徽省金寨县,南毗湖北省麻城市,西接光山县、新县,北连固始县、潢川县。全县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06万公顷 ,耕地面积5.13万公顷,水面面积1.46万公顷,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商城有着鲜艳的红色文明。商城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人口80多万人。
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中共党团组织,1929年5月爆发了闻名全国的“商城起义”,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开创了河南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934年至1937年,商城人民坚持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崇高赞誉。当年的“红军洞”现已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商城有10余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其中8万多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商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和国成立后,商城歌舞、商城民歌手分别三次进京演出,周恩来、朱德等亲临观看。1960年,根据商城县民间歌舞《花伞舞》改编加工的《三把伞》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银奖。红色艺人王霁初创作的经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全国,同名电影已在全国公映。商城民间歌舞火绫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予以保护。\\商城有着绚丽的饮食文化。风味鲜美的商城小吃、生态绿色的农家菜肴、独具特色的山间野味,有“信阳菜源于商城”、“品商城菜食皇家席”之称,会让每一位莅临的客人流连忘返。商城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南北过渡,承东启西,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宁西铁路、沪陕高速穿境而过,S216、S339在此交汇,这里南达武汉,东去合肥,西至信阳,北到郑州,至周边城市圈2—4小时车程,干线直达,快进快出。
商城文化艺术荟萃,人文环境优越。春秋战国时期,商城处吴楚之地,贯通南北思想,融汇中原和吴楚文化。明清两代,义学、私塾星布四乡,文峰、温泉等书院荟萃。明万历年间,商城在历次会、乡试中,考中进士和举人总数均居河南县级之冠。清代周祖培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参与清廷决策机要。程国仁为进士二甲第一名,金殿传胪,先后为山东、浙江等五省巡抚。杨式谷历任兵部、礼部、史部、刑部侍郎,国史馆副总裁。蒋艮曾为翰林院编修-房行走。近代,新型教育兴起。新文化、新思想迅速传播至今,广播电视遍及城乡山谷,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山乡涌出了一大批状元乡、状元村。
商城人杰地灵,山水锦绣,风光宜人。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有着“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这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一座座青山竖起一道道风景,一潭潭碧水蕴含万种风情。这里群山披绿,山水毓秀,峰峦叠嶂,奇石遍布,胜景别致,美不胜收。温泉神水汤泉池、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和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柏山,被誉为“绿色金三角”;高山平湖鲇鱼山水库、铁佛寺水库,道教文化胜地观音山、三教洞、观阵山正形成新的旅游风景线。这里物产丰富,享有盛誉。 盛产绿色纯天然、无污染农副产品。商城茶油、商桔梗、商茯苓、商天麻、天香菜已获准原产地注册保护。
中华张氏起源《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遂成张姓一支。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一部分。
张姓是一个值得荣耀的大姓。我们是同根共源、血脉相连。张氏一家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张氏宗亲的大团结,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正确领导下,我们要团结、和谐、和睦相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自古以来,寻根问祖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17年4月28日中原腹地濮阳市召开了【张氏“百忍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可以说这是我们张氏家族中的一件标志性的文化盛事。它凝聚了我们张氏同室宗亲的共同心血,体现了张氏家族众志成城人心所向的优良族风,展示了张氏家族团结奋进血脉相连的精神风貌,预示着张氏家族兴旺发达万代其昌的吉祥征兆。我深信,我们张氏宗族全体老少,一定会继续发扬先祖遗风,和睦相处,营造宽松和谐的宗族关系。同时我也深信,在先祖的护佑下,也一定会给整个张氏宗族全体老少带来吉祥、带来安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
张氏始祖挥公后裔张公艺以忍养和、以和养贵,百忍治家、忠厚传家,形成一脉“百忍文化”。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公元550年派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旌表”,赐匾“雍睦海宗”。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8年遣大使梁子恭“慰抚其门”,奉匾“孝友可师”。唐麟德二年(665年)高宗皇帝李治东封泰山,路经寿张,又亲临其第访贤,高宗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张公书百余忍字以进,唐皇感涕,赐以缣帛”,后回宫御书“百忍义门”。唐朝皇帝赐封的【百忍堂】张公艺百忍家风,延续至今,成为前世今生暨古往今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经典范畴。毛泽东主席六十年代曾经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研 曾经二次与菏泽地委谈话时葆奖有佳。称赞【百忍堂】主人张公艺 治家有方,家风家训非同小可,九世同堂,三千人同劳动 同一口大锅吃饭,是早期的共产主义社会萌芽状态下的真实体现。
百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忍出尊重,忍出包容,忍出风雅,忍出和谐,忍出形象,忍出发展等等,对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要深刻理解“忍”的完整含义,忍并非痛而不语,而是从心底里能够想得开。感悟要积极向上,要体现出对“百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服务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服务于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格局。
附录:古代张家名联名句赏析一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山东省寿张人(现为濮阳市台前县 )。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古代张家名联名句赏析 二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古代张家名联名句赏析三:【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事。【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 省略之。(采编:张玉树)